4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面诠释了我国绿证事业发展脉络,介绍了2024年我国绿证核发交易、市场培育、应用场景拓展、国际互认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和成效,阐明了绿证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能耗双控、碳排放核算等衔接的政策考虑,并展望了绿证事业发展前景和方向。总体上看,我国绿证发展主要有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绿证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成。
法律地位确立: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正式确立绿证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其作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和消费认定凭证,奠定权威性基础。
全流程管理机制:形成 “建档立卡—核发—交易—应用—核销” 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覆盖风电、光伏、水电等全部可再生能源项目,避免环境价值重复计算,保障绿证唯一性与通用性。
二是绿证核发质效显著提升。
核发规模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累计核发49.55亿个,实现集中式可再生能源项目(含常规水电、地热能)全覆盖,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项目核发同步启动,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核发量占全国55.44%。
效率大幅提升:依托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建立电网与交易机构月度数据归集机制,实现 “当月电量次月核发”,核发时间缩短85%,从企业申请转为数据驱动的批量自动核发,数据准确性与时效性显著增强。
三是绿证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交易规模快速扩张:2024年交易规模达4.46亿个,其中跨省单独交易占 92%,省内绿色电力交易占比近90%,形成 “证电分离” 与 “证电合一” 互补模式。累计交易5.53亿个,制造业为主要消费主体(占比70%),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交易占比超 50%,成为绿证消费核心区域。
参与主体多元化:消费主体达5.9万个,同比增长2.5倍,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居民购买量近118万个,绿色消费意识显著提升。
四是绿证应用需求不断释放。
消费证明场景拓展:杭州亚运会、上海进博会等大型活动,苹果、宝马等跨国企业及公共机构通过购买绿证实现100%绿电消费或供应链脱碳,绿证成为ESG报告披露、碳足迹核算的重要工具。居民绿色电力消费意识也在不断的提升,2024年居民自主购买绿证近118万个,绿色电力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政策衔接深化:融入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考核,山西、广东等地要求高耗能企业通过绿证完成消费替代;浙江、山东将绿证纳入能耗双控预算管理;上海、深圳明确碳市场中绿电碳排放核减方法,推动绿证与碳核算深度衔接。
五是绿证国际互认积极推进。
政府层面交流:中欧绿证互认进入实质探讨阶段,双方制度设计理念一致,具备互认基础;中英、中丹等多双边合作将绿证纳入核心议题,推动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衔接。
标准与规则融合:参与制定ITU、IEEE等国际标准,推动绿证核发、交易规则国际化,提升全球认可度,为外向型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支撑。
六是绿证系统支撑保障有力。
数字化管理体系: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实现 “一个账户、两类数据、三个环节、四条专线” 全流程管理,保障数据可溯、交易透明,防篡改能力增强。
技术赋能:通过唯一编码、二维码溯源及智能校验,确保绿证信息真实可信,支撑跨平台交易协同,为政策实施与市场运行提供高效技术保障。
(国家能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