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行业资讯 > 会员经验交流 >

能源与电力管理的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5-06-12 00:55|栏目:会员经验交流 |浏览次数:
浙江省节能协会热电专委会  蔡明灯
摘要:在当今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与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的大背景下,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智能电网的兴起以及用户对能源使用效率与可持续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能源与电力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面对挑战,必须积极探索能源与电力管理的创新路径,包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能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推动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增强能源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以及通过政策创新与市场机制改革,激发能源与电力行业的创新活力。能源与电力管理的创新不仅关乎行业的未来发展,更对实现全球能源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能源资源;电力系统;管理方法;创新发展
引言:在探索能源与电力管理的创新之路时,需深刻认识到,这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整个能源生态的重塑。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融入,能源管理系统得以实现更高效、精准的监控与调度,为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消纳、用户侧的需求响应提供了强大支撑。创新也意味着要打破传统壁垒,促进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融合。比如,通过构建综合能源服务系统,整合电力、燃气、热力等多种能源形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互补。
一、推动能源与电力管理智能化
(一)大数据、云计算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在能源行业中,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能源使用的效率和精度,还促进了能源系统的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为能源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等工具,大数据可以实时地收集能源使用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对能源系统的全面监控。这种实时监控能力使得能源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能源浪费和潜在问题,提高了能源使用的效率和精度。
大数据在能源需求预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历史能源使用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大数据算法可以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趋势,为能源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这种预测能力有助于能源系统更好地应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复杂性,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大数据还促进了能源消耗的优化与节能策略的制定。通过分析设备和系统的性能数据,大数据可以识别出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成本,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人工智能优化电力系统运行
随着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和复杂度日益提高,传统的优化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的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优化发电计划,通过分析历史发电数据和气象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预测未来的电力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这不仅可以提高发电效率,还可以降低发电成本。人工智能在电网运行调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时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预测电网的运行趋势,并根据预测结果调整电网的运行参数,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电力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恢复。通过分析电网中的故障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提出恢复方案,减少停电时间和损失。
在发电环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优化火力发电厂的燃烧过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调整燃烧参数,确保燃烧过程的高效稳定运行。人工智能还可以用于优化水电站的发电计划和水库调度,根据水文气象数据和电网需求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和水库调度方案。在输电环节,人工智能可以用于电网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通过实时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和数据,人工智能可以预测电网的运行趋势,并根据预测结果调整电网的运行参数,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物联网技术提升能源监控效率
物联网技术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实现了对能源生产、传输、分配和消费全过程的实时监控。这些传感器和智能设备能够收集关于能源系统的各种数据,包括温度、压力、流量、能耗等,并将这些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这种实时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使得能源管理者能够及时了解能源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异常,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能源监控中,物联网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还降低了人工监控的成本和风险。传统的能源监控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监控效果不佳。而物联网技术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手段,实现了对能源系统的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大大提高了监控的效率和准确性。
物联网技术还促进了能源监控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能源系统的预测和优化。例如,在能源需求预测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未来的能源需求趋势,为能源供应和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在能源故障诊断方面,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分析设备运行状态和异常数据,快速定位故障点并提出修复方案,提高能源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物联网技术在能源监控中的应用还推动了能源系统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和优化,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四)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交易中的创新应用
区块链技术通过其分布式账本和共识机制,实现了对能源交易的全程记录和验证,确保了交易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这使得交易各方可以在无需第三方信任机构的情况下,直接进行能源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在传统的能源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流程繁琐,能源交易的效率和流动性往往受到限制。而区块链技术通过其智能合约和自动化执行机制,实现了对能源交易的快速处理和结算,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流动性。区块链技术还支持跨链交易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应用,进一步丰富了能源交易的形式和内容。
在能源交易的具体应用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天然气、石油等多种能源商品的交易和结算。例如,在电力交易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生产和消费的实时记录和验证,确保电力交易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区块链技术还可以支持绿电交易和碳交易等新型能源交易模式,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在天然气和石油交易中,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对交易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交易中的应用还推动了能源市场的开放和竞争。通过区块链技术,能源交易可以突破地域和行业的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资源配置和交易,有助于打破能源市场的垄断和壁垒,促进能源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提高能源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二、构建新型能源管理体系
(一)综合能源服务系统的构建与发展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的推进,能源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一方面,传统能源供应体系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亟待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虽然清洁环保,但其出力特性与用户用能特性存在差异,需要更加灵活高效的能源管理系统来支撑。在此背景下,综合能源服务系统应运而生。
综合能源服务系统的核心在于实现多种能源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规划、优化运行、协同管理和交互响应。这要求系统能够整合区域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多能互补、协调优化是综合能源服务系统的基本内涵。多能互补是指各种能源子系统之间的互补协调,强调各类能源之间的平等性、可替代性和互补性;协调优化则是指实现多种能源子系统在能源生产、运输、转化和综合利用等环节的相互协调,以满足多元需求、提高用能效率、降低能量损耗和减少污染排放。
综合能源服务系统的构建,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平台的智能分析、预测和优化提供了可能;云计算技术则使得平台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实现资源的快速调度和分配;物联网技术则将各类能源设备、传感器等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这些技术的融合应用,使得综合能源服务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能源服务。
(二)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兴起
分布式能源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和小型储能系统等,它们在本地产生和消耗电力,提高了能源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而微电网则是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电系统,能够实现自我控制、保护和管理,既可以与外部电网并网运行,也可以孤立运行。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兴起,首先源于对传统能源供应体系弊端的反思。传统能源供应体系往往依赖于大型集中式的能源生产和传输系统,存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能源传输损耗大等问题。而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则通过在本地生产和消耗能源,减少了能源传输损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了能源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核心理念在于实现分布式电源的灵活、高效应用。分布式电源具有出力特性与用户用能特性相匹配的优势,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灵活调整能源供应。而微电网则通过集成多种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供需平衡。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兴起,也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技术使得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能够实现对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智能调控和优化管理,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用户侧需求响应与能源互动模式
用户侧需求响应是指用户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或电价信号,调整自身用电行为,以实现对电力负荷的削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而能源互动模式则强调用户与电网、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信息共享、协同优化等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
智能电网通过高级量测和通信系统,实现了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为需求响应提供了基础。智能电表、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智能设备,使得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和电价信号,灵活调整用电行为。例如,在电价高峰时段,用户可以选择关闭不必要的电器设备或转移负荷至电价低谷时段,以降低用电成本并减轻电网负担。能源互动模式则进一步拓展了用户侧需求响应的内涵和外延。它强调用户与电网、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信息共享、协同优化等手段,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
(四)跨界融合与能源生态的重塑
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能源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非传统能源企业开始涉足能源领域,如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等。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能源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
在能源生态的重塑方面,跨界融合推动了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转型。数字化使得能源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和分析大量数据,实现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的精准管理。智能化则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能源系统的智能调控和优化运行。平台化则强调构建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平台为支撑的新型能源生态系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低碳排放。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为能源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水平,模式创新则打破了传统壁垒,推动了能源生态的重塑。同时,政策与市场的创新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能源与电力管理的创新之路仍将继续延伸,需要持续关注技术前沿,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建设,为创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将能源与电力管理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效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东元,高峰.能源互联网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变革的影响[J].电力建设,2017,38(05):11-17.
[2]郭瑞林.互联网+下电力需求侧管理效益评估模型及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3]张辉.论“需求侧管理”的模式选择及应用[J].管理世界,2014,(04):175-176.
[4]高欣荣.浅谈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141.
[5]龙生平,张立荣.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路径选择及政府职能[J].中国国情国力,2010,(03):30-31.
[6]汪晓露.电力需求侧管理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7]王红,郭奇峰,刘世文.经济发展新形式下的电力需求侧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27):190-191.
 
Copyright © 2020 浙江省节能协会 版权所有
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市民街219号利有商务大厦-邮编310016 备案号:浙ICP备20023848号